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产保险

财产保险范文精选

财产保险

财产保险范文第1篇

保险利益内涵的界定

在保险制度设立之前,保险利益被当作保险标的物上的价值,即保险的目的就是填补所灭失或所减损物上的价值,也就是利益,当利益发生了损害就需要进行填补,这就出现了保险利益,就是保险标的物上的一定价值或利益,这种界定保险利益的学说就是价值说。保险在以财产保险为主要业务的时候,这种保险利益的价值学说符合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只有界定保险利益含义的范围,才能使保险利益在法律上确立起来。保险利益最初的理解为保险标的物上的价值,也就是保险合同的对象。保险利益界定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经济和精神上面的利害关系,这个含义的范围能够覆盖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对保险利益的要求。综合各种保险利益学说,保险利益是指对于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为保险事故的发生,以至保险标的不安全而受损,或者因为保险事故不发生而受益的损益关系,简言之,保险利益可以认为被法律所承认的投保的法定权利,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物之间因保险事故导致的保险标的受损的损益关系。

我国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概念的借鉴及分析根据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利益原则的阐释,认为法律认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这种保险利益应是保险人对保险对象的财产具有的合法利益。我国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归属于技术性保险利益,在我国的投保人与保险标的具有法定关系,以此能够确保保险业的分散风险和经济运行的效用。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支付保险费用订立保险合同,在出现保险事故后,可以通过保险基金来进行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我国的保险利益定位在经济关系上,这样就能够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的职能,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保险行业里面的不当得利现象的出现。保险在本质上是对风险的分散和对个体经济损失的补偿,这是在社会良好道德支撑下才能得以实现的,否则会遇到个体通过保险的手段获取额外补偿的现象,这样就对保险行业造成了危害,使其他保险人的合理利益遭受损失,保险就违背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于是财产保险采取了无损害即无保险的方式进行这种违背道德行为的规避,也就是在保险金额内被保险人仅可在其所受损害限度内请求支付保险金,这种做法有利于防范保险行业的道德风险。

我国的保险法在保险利益规定方面的缺失

对财产保险保险利益主体的法律认定从我国财产保险保险利益主体的法律认定来说,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要确定投保人、被保险人具有的保险利益。根据我国《保险法》第12条第2款、第3款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我国法律规定的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承受主体是投保人,这在保险行业的财产保险发展中存在着缺失。理性的投保人在正常情况下,在得不到利益的背景下为其他人进行财产投保,排除了道德危险的可能,这有利于被保险人遭受损失时候得到经济补偿和救济,这样保险就发挥了稳定社会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被保险人应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但是,我国《保险法》此前并未给予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按照财产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推理,当保险事故出现时,被保险人如果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那么被保险人就不存在着经济损失,也就没有权利请求保险金赔偿。从国外的保险业经验来看,要求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已得到广泛认同,因此我国的保险利益主体应界定为被保险人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促使财产保险业得到进步和发展,才能更加符合现实生活对财产保险的要求。

对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存在时间的法律认定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存在时间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我国此前的《保险法》简单地规定了,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却没有规定需要何时具有保险利益,是在投保时、保险事故发生时还是保险合同存续期间需要具有保险利益。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当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的情况下,保险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财产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应当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存在。我国近期修订的《保险法》第48条明确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我国的财产保险合同订立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但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人就不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财产保险合同订立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但发生保险事故时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人应当依法承担保险责任。

完善我国保险法上的保险利益制度

财产保险范文第2篇

摘要: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是现代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财产保险既是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一项主要业务,又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但财产保险业仍然存在市场规模较小、群众接受情况较差等现象。本文通过对湖北市场财产保险业发展情况的详细分析得出,虽然湖北省目前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产业结构还停留在“二、三、一”模式中,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情况仍缺乏理想性,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湖北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资源优势,努力优化行业结构,推动湖北财产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湖北市场;财产保险业;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必须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进行,经济发展始终是通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来完成的,经济的调整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在过去的几年中,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的重要方针,作为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的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均衡,制约了湖北作为中部地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1湖北省财产保险业市场基本情况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产业发展水平或潜在保源转换水平的两大重要指标。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69.7亿元,增速8.1%;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50012.94亿元,增速12.9%;湖北省原保险保费收入1878亿元,同比增长了23.73亿元,增速1.28%,占全国比重的4.1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80亿元,占比20.22%,增速2.57%。2021年,全国保险深度4.1%,保险密度3327元;湖北保险深度3.8%,全国排名第17位;湖北保险密度3252元,全国排名第7位;湖北财险深度0.8%,全国排名第30位;湖北财险密度658元,全国排名第22位。从总体上讲,湖北省的财产保险行业发展与湖北省GDP增长速度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湖北财产保险行业的深度仍处于落后阶段,保源的发掘和转换还不够完善。湖北保监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对湖北地区保险行业市场进行清理和规范,指导和督促湖北省各地的保险公司进行自我检查及自我纠正,并对一批违规事件进行查处,推动湖北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和有序化。

2湖北省财产保险业市场的基本特点

2.1财险保费增速放缓,车险赔付率升高湖北财产保险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其保费增幅远远落后于湖北省的GDP增长速度,与整个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不匹配,保源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021年,湖北寿险收入排名第一,为1087亿元,紧跟其后的是财产保险,收入为380亿元,健康险收入为369亿元,意外险收入最少,仅为43亿元。其中,寿险占原保险保费比重最大为57.88%,增速1.28%;财产保险占20.22%,增速2.57%;健康险占19.63%,增速6.31%;意外险占2.28%,增速1.61%。同时,受宏观经济放缓的影响,新车销售量减少,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险、货运险等业务的增速也放慢了步伐,湖北财险公司普遍保费增速放缓。此外,车险作为财险公司的第一大险种,保费收入占财险公司收入的70%,商车费改以来,车险案均保费下降,赔付范围扩大,医疗费用、汽车零配件价格大幅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增强,市场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车险经营难度增加,车险赔付率持续上涨,伴随而来的是承保利润的逐渐下降,给财险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2市场发展程度偏弱,保险主体竞争不充分2021年,湖北省GDP在全国占4.37%,湖北原保险保费在全国占4.18%,与GDP占比持平。其中,湖北寿险保费在全国占4.61%,健康险保费在全国占4.36%,意外险保费在全国占比3.54%,财产险保费在全国占比最低,仅有3.25%。财产保险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南、华北三个地区占据了国内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68%以上,华中地区只有11.32%,其中湖北占3.25%,说明湖北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程度相对偏弱,人民财产安全意识相对较低。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共有86家财产保险总公司,注册地集中在上海、广东和北京,三地分别有19家、16家和13家,湖北仅2家。此外,湖北省的财产保险市场在保险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市场集中度,CR3达到65%以上,市场处于垄断结构,使得湖北财产保险行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制约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2.3财产险种结构不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湖北省各个财产保险企业纷纷推出了新的保险品种,如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医疗责任险、校(园)方责任险、律师执业责任险等一批贴近市场的保险产品,受到市场和保户的广泛好评。同时,各个财产保险公司也在大力推广个性化、多元化的汽车保险产品,加速了保险品种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湖北省的财产保险产品种类很少,主要是车辆险、企财险、货运险等,信用保证保险、农业保险和衍生保险等举步维艰。

3湖北财产保险业市场影响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保险是一种商品,其需求量和发展程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当今社会,在经济发展稳定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此人们渐渐产生了对安全保障的需求,进而具有大量的保险需要。

3.2消费者收入水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只有在人们的低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更高级的需求才会产生。保险并不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而是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而且有了更多的收入或存款时,人们才会产生对财产保险的需要。收入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程度也会对人们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只有当消费者的实际收入越来越高,并且其剩余收入可以被用来进行存款或投资时,才会产生对财产保险的需求。

3.3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学中,投资、消费和出口经常被比作三驾马车,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说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本文认为,预期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数额会对人们的财产保险需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的投资进行衡量。

3.4市场规模市场规模也被称为市场的容量,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可以储存某一类产品的具体单位数目。在财产保险方面,即愿意参与财产保险的客户总数,这个数字与湖北省人口总数密切相关,湖北省的人口总数越多,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量就越大,也就是有更多的潜在客户。

3.5保险赔付财产保险的保障功能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经济赔偿作用,只要保险产品功能健全,保险服务理赔到位,被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了转移和规避,人们就会产生对保险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预期的保险赔付与对财产保险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关系,可以财产保险企业的保险赔付金额为指标。

4湖北市场财产保险业发展策略

4.1优化产品结构,推进险种创新保险是一种金融产品,它的本质是服务性。因此,财产保险企业必须通过对自身的资产结构进行优化,使资金成本得到科学配置,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可以对一些市场销售情况较差的保险产品进行适度地限制或取消,并在市场上推广更受消费者欢迎和购买量大的保险种类。合理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符合需要的保险,并进行适当地推广,会使财产保险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许多保险企业推出的财产保险种类大都同质,必须把对财产保险种类的研发与创新提上议程,引入和培养专业化人员,将市场的发展作为引导,根据客户的新需要,不断开拓贴切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青睐的财产保险产品。例如,电商的发展推动了运费保险的发展,线上电子支付产生了账户保险,大屏幕手机的发展产生了碎屏险,共享单车平台的发展产生了自行车险,新冠疫情爆发产生了隔离险。因此,财产保险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及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抢占市场先机,开发保险产品。此外,还要加强保险宣传学习,提高消费者对保险种类的认识。自行车是许多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但大多数消费者只知道机动车需要购买保险,并不清楚自行车也可以投保。自行车是一、二线城市上下班“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工具,三、四线城市的上班族和青少年上下学也广泛使用,自行车被盗、损坏等现象时有发生,自行车保险具有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但目前市场对自行车投保的认知度并不高。

4.2改善就业环境,提高消费能力保险是一种以消费者购买欲和购买力为基础的产品。真实的商品需求是消费者在有购买欲望时,也具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在本文的研究中,湖北省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湖北省人民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只有提高消费者的人均收入,才能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增加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流动资金。而要想增加消费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增加投资和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难题,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方式,给那些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创业舞台,从而提高其就业率,并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湖北省的就业容量,拓宽就业渠道,为湖北省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为下岗失业和其他有就业意向的弱势人群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相比,企业的用工荒困境更为突出,熟练掌握新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技术型劳动者的工资快速增长,低技能人员却找不到工作。有关方面要加强对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帮扶,大力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能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过程中,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与发展速度同步,在快速变革的今天,他们的收入才会得到提高。

4.3提高承保销售技能,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培养与优化不容小觑。要使湖北省的财产保险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对保险行业的人才进行不断地培养提升。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的往往是一线销售人员,他们大多数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缺乏专业的保险知识和沟通技巧,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就上岗,片面地注重短期的销售业绩,很少真正用心维护客户群体,为长远的职业发展做规划,这就造成推销产品时,由于综合技能不足,给消费者带来不专业、不信任和消费欺诈等感受。各财险公司拥有庞大的保险教学资源,不能仅限于理论体系的构建,要深入一线销售人员的培训学习和绩效考核,以保证其在销售过程中具备丰富的保险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成就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理赔是保险公司的出口关,是推动公司稳健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要优化理赔流程,规范操作标准,统一理赔制度,为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确保理赔管理工作良性运行。要深化成本链各领域、各险种、各节点管控成效,强化风险调查、事故介责、伤残管控、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效能提升,确保公司效益经营。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稳定器”作用,提高服务质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客户在理赔服务环节体验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理赔难的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5结语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注重民生、完善社会保障补充体系”是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和谐为改革重点,以制度保证社会和谐,使社会所有人都能享有发展与改革的成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推动保险行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作者:宋佳玲 单位: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市中心支公司

财产保险业范文2

0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相继面世,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和方向,彻底改变了农业保险原有的发展节奏。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作用,提升农业保险行业的服务水平,扩大农业保险服务范围,通过探讨农业保险意义与挑战,得出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科技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发展和建设农业保险,服务“三农”。

1概念界定

1.1农业保险的概述农业保险是国家农业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农业保险是指受保人在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中,保险标的遭遇合同中所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疫情等保险事故后,保险机构对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的保险活动。农业保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相关保险业务,而广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农村保险,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地区的其他类型商业保险。因农业保险能降低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保证社会稳定,但又因保险标的特殊,导致其风险难测,价值波动大,风险和成本高,赔付额度高等。我国自2007年起才开始快速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的发展起步较晚,相较美国、欧洲等还有较大的差距。

1.2保险科技的概述保险科技通过应用科技来创新农业保险的产品样式、业务流程、经营模式、服务渠道和监督手段,持续推动保险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保险科技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手段融入保险生态体系,通过创新保险产品内容,提高保险服务质量,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等方式,不断改善行业生态,发挥农业保险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当前,我国保险科技最显著的特征是初创主体与日俱增,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保险科技的初创实体增加了200余家,而截至2021年5月,我国科技保险初创实体已达650家,其中互联网型企业达500余家。

2我国农业保险所面临的挑战

2.1法律体系不健全截至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已经进行了多次修改,但除了2002年的部分修改内容涉及农业保险,与农业保险相关方面至今还无修改。这导致我国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基本概念、内容不明确。当前,《农业保险条例》仅仅是规定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方向,并未规定其概念定义、保险方式、相关责任等内容。其次,保险限制性太强。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属于农业保险范畴,根据《农业保险条例》要求政策性农业保险必须遵循自愿原则,但这又与保险的强制性原则和诱导性原则相违背,不但降低了金融与社会保障服务相结合的概率,而且削弱了保险对农民的吸引力。最后,监管机制存在缺陷。由于监管主体不明确,容易导致多头监管的混乱现象或无人监管的空白现象的发生。

2.2产品定价不合理长久以来,针对农业保险的特征,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的补助政策。但是,我国农业保险一般实行“一省一费”的粗放式定价策略,针对大多数省份的费率水平基本一致,险种的同质化严重,许多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差别巨大的省份保险费率却相同,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省份风险的差异,不仅制约了农业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还会降低农民的接受程度,严重阻碍了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总体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精算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但是,由于农业保险主要服务于农作物,而忽略了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扶持,且农产品保费价格高,农民大多只愿意接受政府所补贴的产品,参保意愿低,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收入,导致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发新的农业保险险种,最终形成农业保险发展的恶性循环。

2.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与科技创新相互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农业保险的相关科研成果较少。首先,我国科技高速发展,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但能作为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科技成果并不多。其次,科技集成应用滞后。要想增强农业保险的服务功能,仅一项技术并不能解决,而需要多项技术联合攻关,但就当前来看,农业保险科技产品缺乏整体性、全流程服务,无法满足农业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最后,科技成果成熟度低。当前,大多数的科研成果还处于初创技术试验阶段,并未经过初创技术试验、技术熟化示范和技术商品化应用等环节,不能被应用于市场。

2.4激励措施不足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不但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国家相关政策,精通保险相关技能,还必须掌握农、林、牧、副、渔等承保产业的基础性知识,甚至要求从业人员对天气气候、地理特征和农民心理等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要能与农民沟通。然而,就目前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农业保险与科技创新紧密发展的政策,但是针对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等措施还尚不完善。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非常紧缺,还尚未有大中专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此外,当前对于农业保险的科技研发人才的资助和成果转化的关注度也不高,存在财政投入普遍不足的现象。此外,针对保险机构所进行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行为,如何进行认定并纳入政策合理的支持范畴当前还尚处于空白状态,政策支持尚未落到实处。

3我国农业保险科技发展的意义

国家银保监会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保险行业科技赋能力度和成效,加快改进农业保险发展方式,为我国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正逐步从政策性保险向市场化转变,提高了农业保险服务的要求,导致经营机构所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亟须通过创新保险科技,为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3.1提高保险补贴精度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保险市场化,有效加大了补贴力度与扩大了补贴范围。通过提升保险科技创新能力,能清晰地将信息共享与保险大数据形成对照,从而促进保险产品的合理开发,制定适合条款费率,进而建立起有效的监管制度,为科学评价保险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保险资金补贴率提供有效帮助。

3.2提升企业经营能力科技能够推动保险公司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方式,从而提高保险行业的服务效率与质量。在3S技术、5G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使用无人机、遥感卫星等新科技产品,促进了保险行业形成科学、有效的勘测机制,从而有效规避诈保等理赔风险。同时,建立起风险评估体系与数据库,针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地方农业保险产品,如针对福建茶产业开发茶叶保险等,不断建立起企业与农户间互利共赢体系,打造强大的农险品牌。

3.3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农业保险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三农”。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农业保险,能促进农户更加方便地知晓农险政策、产品内容、理赔信息等内容,将政府、监管、企业、银行、担保机构和相关智库相互链接,改变传统的“事后补偿”方式,从而形成“事前风险预测+事中多方协同+事后保险理赔”的新生态,进而建立起新型农业保险生态化风险保障机制。

4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科技发展的策略

4.1完善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法规为推进农业保险更加科学、规范的运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部门需要率先优化农业保险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同时配备详细的措施。同时,在全国不同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并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资金来源、补贴制度和分保比例等重要内容,并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对外明确相关内容。第二,完善保险补贴制度。①要从补贴的主体角度出发,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作用,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职责,从而更加有序地开展农业保险补贴工作。②从补贴的资金来看,在一定范围内,要让一些符合一定条件的农业保险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以提升农业保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要确立农业保险的监管体系。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农业保险的各项事务,并增加相应条款,以法律的形式公布农业保险的监管主体和权责。

4.2用好科技手段进行产品定价将互联网、3S、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农业保险领域,不断增强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同时,利用保险科技远程勘测、无人勘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全面评估农业保险受保对象,预测一些如政府行为、市场行为、消费者行为等不可控因素,为农业保险的经营者提供可用性参考,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产品价格。此外,投入人工智能产品,24小时不间断地响应客户所咨询的问题。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户特征,全面了解客户需求,从而从传统保险公司大量的保险产品中精准筛选出最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产品服务效率。

4.3深度推进产学研融合机制的建立加快推进保险科技发展,建立起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着力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保险科技行业规范,建立行业协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开展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着力聚焦农业保险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科技和转化的成效。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全国各县(市、区)的农业风险和保险费率进行划分,对外农业风险预警图谱。其次,加快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针对当前农业保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需求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行业协会要不断对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农业产业部门,组织优势资源,为农业保险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推动农业保险创新性发展。

4.4培养复合型人才农业保险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联合地方高校,在大中专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培养科班出身的储备人才,同时注重内部员工的岗位培训,鼓励校企联合培养,从而建立并储备专业团队,更好地推动农业保险行业的长效发展。5结束语在农业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应用保险科技能加快保险公司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率,对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增强农业保险的行业影响力、维持积极形象具有巨大的作用。

作者:王家进 单位:福建广合科技有限公司

财产保险业范文3

调查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车险行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特征: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速减缓,与此同时车险保费增速也在下降;二是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后,单均保费减少,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降低;三是互联网车险的发展,加剧了车险市场的竞争性,市场份额进一步分解;四是客户对服务、理赔、结案周期等提出更高要求,财险公司的经营压力加大。完善车险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业务风险,成为财险公司和从业人员的关注要点。

一、车险的特性及在财产保险中的地位

(一)车险的特性1.复杂性车险的复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组成复杂。在道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事故后,客户容易转嫁风险,希望获得一定理赔费用。二是风险识别复杂。由于执行相同条款及随保单增值服务,风险的类别增加,识别时存在一定难度,对人员素养提出较高要求。2.高投入性我国车险种类不断增多,主要有交强险、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责任险、全车盗抢险、无过失责任险、掉落责任险、划痕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车辆停驶损失险、自燃损失险、设备损失险、不计免赔特约险。提供保险服务时,要结合车辆、人员实际情况提供配套服务,甚至涉及法律、医学等领域,导致服务过程中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3.高出险率车险业务初期以第三者责任险为主要内容,后期逐步扩展到车身碰撞损失等领域。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二是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严重,出险率随之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交通事故发生23.19万次,在事故中死亡人数6.3万人。

(二)车险在财产保险中的地位车险在财产保险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①车险的被保险人具有广泛性,以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车险尤其是第三者责任险,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稳定社会关系上具有特殊作用,逐渐成为社会法制体系的一部分。③车险的出险率高,理赔技术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④在整个财产保险市场中,车险所占比例较高,部分公司车险业务占比达到60%以上。可见,不论是财险公司经营管理的角度,还是市场监督管理的角度,车险在财产保险中均具有突出地位。

二、车险理赔的特点、原则和流程

(一)车险理赔的特点车险理赔具有以下特点:①车辆流动性大,交通事故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时间和地点不可预估,为了做好理赔工作,财险公司需建立全天候受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检验网络。②车险理赔额度小,但理赔事件的发生率高,需要财险公司投入较多的管理精力。③车险的被保险人多是私家车车主,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由于缺少必要的知识,如车辆修理、事故处理等,导致理赔时处于被动地位。④车险理赔中,维修是车辆损失赔付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维修公司占据一定主导地位。如果维修期间出现纠纷,被保险人会连同指责财险公司,认为两者具有协议关系。⑤车险理赔时,保险欺诈等道德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难题,也是从业人员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二)车险理赔的原则车险理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实事求是。在处理赔案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保险责任、给付标准、给付金额。②重合同、守信用。保险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因此必须重合同、守信用,正确维护保户的权益。③八字理赔原则:主动、迅速、准确、合理。要让保户感觉到保得放心,赔得心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车险理赔的流程车险理赔的流程,其中,现场查勘是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采用技术手段将事故现场记录下来,为后续理赔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保险定责是依据现场查勘结果,确定此次保险理赔的范畴;车辆定损是对车辆损失进行评估和鉴定,出具权威性的定损报告;赔偿理算是兼顾被保险人、财险公司的利益,然后确定准确的理赔金额;核赔结案是对定责、定损、理算等工作环节进行审核,避免出现漏洞或隐藏问题。

三、车险及理赔业务的风险类型

从行业内部看,车险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产品设计风险,公司对险种优化过程中,会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如果险种本身有问题,公司就会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客户逆选择风险,客户不愿意投保那些能为保险公司带来较好效益的附加险,导致业务和效益增长迟滞。三是承保风险,例如保险公司任意降低承保费率,不严格要求承保条件,保险单证和保费收据不规范、管理混乱,致使保险欺诈情况发生。四是理赔业务风险,详细介绍如下:

(一)接报案及调度风险接报案及调度是车险理赔的第一个环节,要想清晰准确了解交通事故,要求报案岗人员具有良好的问话技巧和信息处理能力。该阶段风险因素有:①接报案时,没有详细了解伤者信息,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甚至引起纠纷。②报案岗人员缺乏问话技巧,没有全面了解交通事故的经过,无法判断事故真实性,没有对客户进行正确指引,阻碍了调查进度。③发生交通事故后,报案人通常情绪不稳定,如果报案岗人员服务态度欠佳,容易遭到投诉。④报案岗人员没有对报案人进行必要的指导,导致客户损失扩大,影响第一手证据的收集,为后续工作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查勘调查风险查勘调查是理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该阶段风险因素有:①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查勘人员没有及时抵达事故现场,导致取证困难,无法核实事故的真实性。对此类情况,被保险人可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保留证据,并利用事故证明、损失清单、维修发票等进行索赔。②调查取证过程中,查勘人员只了解被保险人和伤者情况,没有开展第三方调查工作,如伤者工作单位、居委会等,因调查不充分,为后续取证工作带来困难。③一些查勘员根据事故现场,对责任免除范围进行自行判断,测量、拍照、探访等工作不到位,也是引起风险的重要因素。④复勘是为了保证损失核定的真实性、合理性,理赔人员发起复勘时,如果复勘人员敷衍了事,岗位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复勘作用。⑤随着查勘定损业务量增加,可能放弃损失轻微的案件,无法界定事故责任、无法确定损失程度,为理赔工作带来阻碍。

(三)估损定损核损风险估损、定损、核损环节,常见风险因素有:①对车辆损失扩大或忽视,导致估损金额不准确,提高了风险发生率。②录入损失金额时,人为原因导致数据出现差错。③核价岗根据经验或维修报价定价,影响核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能导致财险公司的赔付率增高。④车险的定损权由财险公司掌握,被保险人和财险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理赔工作的透明度差。

(四)车损理赔风险对车损情况进行理赔时,风险因素有:①维修过程中更换的配件是否与原车一致,配件价格和工时费是否符合市场标准,以及定损员的技能水平高低,均会影响车损核定金额。②财险公司进行经济补偿时,以维修厂出具的定损单为依据,如果被保险人不认可维修厂的服务质量或维修价格,理赔人员在协商过程中,容易遭到投诉。③保险关系存续期间,投保人、受益人或被投保人通过伪造事故损失,来获取保险人赔偿金,例如虚造车辆修理单据、单方事故后再伪造双方事故。④被保险人为了获取更高的保险赔偿,将损失程度故意扩大,例如扩大修理范围,扩大伤者伤情。

(五)人伤理赔风险车险理赔业务中,人伤损失的赔偿金额最高,而且保险欺诈事件难以识别。风险因素有:①评残标准不统一,法医鉴定有漏洞,财险公司难以参与到评残过程中,导致残疾赔偿金虚高。②人身伤亡案件中,医务核赔可给出专业意见,但财险公司不重视医务核赔,缺少优秀的医务核赔人员。③出现人身伤害时,伤者会尽可能进行全面身体检查,而医院检查项目没有限制,可能出现无关事故的疾病治疗,增加了医药费赔付水分。④人伤案件事故的责任核定,涉及交警、公安、伤残鉴定、医疗、律师事务所等,财险公司没有整合这些资源,容易出现理赔风险,甚至将人伤案件演变成诉讼案件。

(六)其他风险此外,在赔案理算、核赔、结案等环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例如核定保险责任风险、面临索赔欺诈风险、信息数据安全风险等,此处不再一一阐述。

四、基于车险特性认识的风险管控策略

新形势下,车险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风险因素,树立前瞻性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才能提高车险服务质量。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第一,财险公司应结合发展现状,调整业务规模和范围,利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其中,风险前端识别是基础,应根据承保政策合理配置差异化销售费用。例如:保险公司根据业务渠道、车辆类型、单车或者车队细分目标客户,从业务盈利的角度划分业务风险类型。对于保费收入及目标赔付率,通过业务途径进行分解,调整不同业务的比例。第二,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将客户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让有需求的客户及时体验并享受到车险服务。业务办理过程中,在满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简化办理流程,获得客户的好评。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目标客户,动态把握车险市场变化和保费波动情况,在不影响双方利益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出险率,将潜在客户转化为优质成交客户。

(二)增强成本控制意识站在财险公司的角度,应树立效益观念,增强成本控制意识。第一,理赔端降配减损,控制理赔环节的风险。严格执行和车辆出险次数相关的承保政策,以出险次数管控出险率较高的客户,提高免赔额来实施承保。有些业务的案均赔款高,可利用限制承保不计免赔率附加险、车损险比例承保、商业三者险限额承保等方法降低风险。第二,结合车险业务的实际情况,节约运营成本。例如:车险费为60%,手续费为10%,业务开展中要牢牢把控70%的临界点。为了规避这类风险,应对业务人员强化教育,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开展工作,保证每一个环节、每一笔业务的利润,提高每单保险的盈利能力。

(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不同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从公司自身管理出发。大量研究证实,客户的数量和忠诚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基于此,应落实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公平性竞争,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第一,业务人员介绍车险业务时,不能诱导客户购买性质相同或重复性产品,既保障客户的合法利益,又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二,针对特殊保险条例,要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尤其是适用条件和界限,避免出险后引起纠纷矛盾。第三,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通过考核评价倒逼业务人员提高专业素养,适应新形势下的车险业务需求。

(四)创新风险管控方法财险企业在风险管控上,应加强内部控制力度,以确保车险业务顺利开展。第一,在公司内设置风险管控部门,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建立科学严谨的理赔风险防控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第二,建立理赔标准化流程,各个环节的工作均要尽职尽责完成;实行100%承保验车,并对验车证据进行固化。第三,构建理赔反欺诈信息共享平台,必要时成立理赔反欺诈调查组,将内部审查监督、外部审查监督结合起来。

财产保险范文第3篇

摘要:家庭财产保险在我国发展较早,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家财险面临低速增长势头,且存在发展困难、举步维艰、业务下滑、比重减小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保险公司应在设计条款、拓展新业务、搞好防灾理赔、不断更新观念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家庭财产保险是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开展业务较早,发展较快,覆盖较宽的骨干险种之一。家庭财产保险包括灾害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盗窃保险等。它面对全国十几亿人口、数亿个家庭,市场潜力巨大。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家庭财产保险的普及率已达70%。但是,我国目前的家庭财产保险覆盖面不到10%,而且很大比例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福利给干部、职工购买的,保费少,保额低,绝大多数为不足额保险,有的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在承保实务上,大多数保单承保要素不全,被保险人资料不齐,保险标的不明确。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勘查、定损非常困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家庭个人财产日益增长、扩大,人们生活中追求宁静、安全,减少风险的意识也日益加强。家庭财产保险越来越具有发展潜力。但是,家庭财产保险保单与个人寿险保单相比较,保费较少,一般每单数为10元,多的也不过上百元,长效还本家庭财产保险每单亦不过几百元,大者上千元,且直销无手续费,销售的手续费也非常低,很难象寿险一样通过营销队伍卖单。由财产保险基层公司自营,费时费力,收效甚少;若城乡居民自己去保险公司购买则感到繁琐不便,颇多微辞。有人认为,家庭财产保险恰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家庭财产保险业务何去何从,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一、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状况及特点1.国内业务恢复初期,家庭财产保险与其它业务一起高速增长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初期,家庭财产保险与其他业务一样发展很快。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为例,1981年至1985年增长率分别为40.4%、18.3%、26.6%、39.9%、80.7%。由1980年的保费总收入4118万元增至1985年的2.2亿元。家庭财产保险费由1980年的0.3万元(承保1730户)上升到1985年的1623万元(承保504万户),所占保费的比重上升为7%。当时,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大力公关,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0年江苏省保费收入达到10.2亿元,同期增长17.4%,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41亿元,其中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4061万元(承保868万户),占保费总量的4%。1995年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家庭财产保险费收入达到7507万元,当年增长26%。这一时期,家庭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绝对数虽然不大,但发展较快,也达到了一定的比例(详见表1),人保徐州市分公司1995年业务总收入约为1.8亿元(当年增长17%),财产险保费收入为9183万元(增长19%)。当年家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774万元,比上年增长68%,占产险总量的8.43%,业务量较小的唯宁县该年家财险占总量的14.8%(185万元)。1996年人保徐州分公司家财险保费收入856万元,同比增长11%,占财产险业务总量的8.05%,承保总户数超过120万户,覆盖面为55%,达到了家庭财产保险的最高峰。表1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家财险发展表年份承保户数(万户)保费收入(万元)占保费比重(%)赔付率(%)19800.17300.323.33198140.910015.00198264.8159219.491983107.3262329.001984333.1962714.861985504.01623731.481986693.42267655.221990686.040614124.941995661.975013.7957.42.财产保险业务稳步发展时期,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却大幅下滑,大有不可遏制之势1996年之后的三年时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世界保险业受到较大影响。以人保徐州分公司为例,其家庭财产保险业务1997年至1999年三年大幅度下滑,降幅分别为17.44%、31.22%、34.00%,直到2000年才与上年基本持平(详见表2)表2人保徐州市分公司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统计表年份财险业务总收入(万元)家财险保费收入数(万元)同比增减(%)赔付率(%)占业务比重(%)199610634856.0011.0054.208.05199711500700.00—17.4441.436.09199812195481.60—31.2247.653.95199912185318.00—34.028.303.00200011952276.900.9130.842.323.改革深入发展期,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徘徊不前,陷入困境。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已拥有了自己的住房;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住房的装璜,高档、较高档的家具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这一切,都给了家庭财产保险新的发展契机。家庭财产保险理应进入较好的发展阶段。但是,到目前为止,这项业务仍未有起色,仍在泥潭中徘徊。这几年家财保险业务发展状况就是例证。二、家庭财产保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家庭财产保险由快速发展到急剧下降,目前业务发展比较困难,举步维艰;业务下滑,比重减小。199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家庭财产险保费总收入10.16亿元,同比下降了7.25%,仅占全部财产保险业务的2.41%。比重也在下降;产险储金59.3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0.21%。在赔付率方面,与城市家财保险赔付率较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家财险赔付率大幅度攀升,徐州市某县支公司1998年家财业务仅为49.2万元,同比减少73%,其赔付率也由14.17%上升为50.41%。该年度人保徐州分公司家财险赔付率最高的基层支公司高达158%。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分析起来,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保险公司缺乏对市场变化的调研,不能及时掌握情况,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二是展业手段单调,方式方法不灵活,服务水平不高;三是暴露出险种的不尽合理,缺少吸引力,不适应市场需求;四是途径不稳定,机构、人员不能正常开展业务;五是在经济调整时期,乡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民“减负”期间,“保险”往往被当作农民的负担被砍掉,城市居民收入近年来增幅不高,下岗职工增多,也影响了人们投保的积极性。三、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为了适应经济改革、发展的形势,满足城乡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保障的要求,必须认真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找出当前发展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的对策。1.适应市场需求,设计出适应性较强的条款。一是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区别不同情况,对不同保险标的进行科学分类,比如按城镇、农村进行分类。居民家庭装潢、家用电器包括电脑等均可纳入保险标的范围。有的保险公司已将第三者责任保险纳入家庭财产保险系列,应是比较有眼光的做法。二是搞好险种组合,以适应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灵活厘定费率,不可一概而论。就目前江苏省农村而言,江南农村住房,已与中小城市无大差别。江苏省政府采取“不将草房、危房带入二十一世纪”行动,苏北农村年内将消灭草房、危房。这些情况必须考虑在内。大中城市居民住房可按高级住宅区、安全小区、普通住宅区等实行不同费率。这将激起人们投保的积极性。四是对连续投保3年、5年、10年,安全无赔款的,应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安全奖。2.调整展业力量和展业方式,搞好新业务拓展。一是加强保险宣传,特别是条款中主要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等要宣讲明白。可利用保险宣传月(周)、街头咨询等方式进行深入宣传。二是适当调整展业力量,加强展业力度。随着保险公司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入,认真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按照保费收入多少,业务质量好坏,确定业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分配水平,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采取灵活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如对常年无赔款的单位、个人采取重大节日送贺卡、寄送慰问明信片等方法加强与保户沟通,提高续保率。四是努力寻找新的途径,降低展业成本。比如利用银行、商场、社区服务中心、有线电视收费系统等业务,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保徐州某区支公司利用银行房屋保险业务,年收取保费逾百万元。3.搞好防灾理赔工作,保证业务正常进行。出险后,要迅速准确勘查、定损,合理赔款,采取限时赔付,送赔款上门等方法,取信于民。同时,要注意提高理赔质量,适度控制赔付率,防止业务亏损。.4.不断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加强服务,促进业务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就要不断树立新的观念。注意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业务工作。目前互联网上保险信息还比较少,随着保险公司电子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保险与网络关联越来越密切。不久的将来,企望将家庭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网上销售,减少营销成本,节约费用,让利于保户,以便促进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

财产保险范文第4篇

摘要:保险营销渠道指的是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向保户转移的过程中经过的途径。构建我国财产保险营销渠道应健全多元销售渠道;建立总人制;整顿营销队伍。

关键词:财产保险;营销渠道;构建

一、财产保险营销渠道的种类

(一)直接营销渠道模式直接营销渠道就是依靠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业务员展开的营销渠道。电话营销和网络营销也被部分业内人员归类为是直接营销,这里的直接营销渠道只指业务员直接营销。

(二)间接营销渠道模式间接营销是财产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营销渠道。间接营销渠道指的是财产保险公司通过中介机构来推销财产保险的营销渠道。其中的中介机构指的是保险人、经纪人、银行、兼业等等,对财产保险公司营销来说,最主要的中介机构还是兼业。

(三)新型的营销渠道模式电话营销和网络营销出现的时间不短,但相较于业务员直接营销来说还是属于比较新型的营销渠道,不仅是新在时间较短,还新在了方式上,利用了设备、技术进行保险营销。而交叉销售指的是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内部资源,保险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或者参股公司之间实现客户共享,交叉挖掘客户需求的新型销售方式。这种新型的营销渠道是保险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该种保险营销渠道已经被大部分保险公司加以运用。

二、各种营销渠道模式的优劣

(一)直接营销渠道1.直接营销渠道的优势直接营销渠道的优势可以被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直接营销有利于公司为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服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更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客户或者优质客户来说。第二,直接营销方便公司的管理控制。财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来实现对直接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此外,公司还可以直接和保险客户联系。2.直接营销渠道的劣势直接营销渠道最直接的劣势就体现在耗费的成本较高,特别是在其进行业务拓展的时候,体现得由其突出。在当前奉行利润之上的背景之下,对成本进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间接营销中的人、经理人是专门从事保险业务拓展的,因此更加熟悉市场的情况、业务拓展的方法,而直接营销的人员是公司雇佣的员工,和人、经理人相比,较不具有拓展保险业务方面的经验,掌握客户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较不足,因此在展开保险业务上能力有限。

(二)间接营销渠道1.间接营销渠道的优势间接营销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来说是成本比较低且相对来说没有风险的营销渠道,尤其适合尚处于发展时期的财产保险公司。间接营销能够帮助保险公司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得更多客户,帮助保险公司渗入到新市场中。2.间接营销渠道的劣势和直接营销渠道不同的是,间接营销不能够使得公司直接控制机构的相关保险行为,容易导致一系列违规行为的出现,影响到整个保险行业的信誉、形象。

(三)新型的营销渠道1.新型营销渠道的优势第一,新型营销所花费的成本低,公司直接与客户接触,节省了一大笔场地、经营成本等方面的费用,也可以避免和中介机构打交道,减少一些违规事件的发生,对公司来说方便快捷。对客户来说,投保手续简单,费用便宜,投保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享受全天候的服务,客户隐私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保护。第二,新型的营销渠道为公司和客户提供了创新型的沟通方式。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最全面的有关保险的信息,从财产保险公司的背景到财产保险的详细内容都可以轻易得到,还可以自由地选择要投保的保险公司及保险类型。第三,新型的营销渠道为财产保险公司拓展业务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些新型的营销渠道,保险公司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客户需求,相应地提出新的保险项目,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创新险种、提高经济收益。新型的营销渠道还为财产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渠道,获得更高效的宣传效果。2.新型营销渠道的劣势新型营销渠道不能像间接营销一样,为客户提供一对一、专门化的服务,尤其对大客户来说,不能够提供针对性服务就容易导致客户体验感差,满意度低。新型营销渠道的重要基础就是信息和服务,因此要求保险公司要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在自己的营销体系中建立出能够快速进行信息传播的营销方法。新型的营销渠道逐渐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欺诈问题,使得人们对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印象差、产生戒备心理,这就影响到了财产保险营销业务的开展。

三、保险营销渠道现状

(一)个人销售渠道仍然在保险营销渠道中占主导地位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向我国引入个人制度。根据最新的数据表明,自2015年人资格考试取消,保险人数量激增,2015年的人人数为471万人,2016年达到了657.28万人,增加了186万人,而到了2017年,我国保险人人数首次突破800万人,同年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到达了36581.01亿元,同比增长18.16%。其中,产险公司10541.38亿元,同比增长13.76%;寿险公司26039.55亿元,同比增长20.04%。因此,个人人仍然是目前保险行业中最主要的营销渠道。然而该制度的缺陷不断显现出来,如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员自身得不到足够的社会保障,个人人社会地位低下、与公司劳务关系不稳定、营销队伍不稳定,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个人制度的发展。

(二)中介渠道已经成为保险业务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险经纪人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不断发展的威胁。但是在保险经济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之中,也存着部分的合作范围过于宽泛、合作的对象过多、合作关系不紧密、手续费不合理等问题,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其次,兼业市场缺乏统一规范、盈利空间有限。我国的保险兼业主要有银行、邮局、铁路、航空和旅行社等机构,这些机构都是在主营自己的业务外与保险公司合作,同时代办理一些保险业务。第三,电话、网络营销等新渠道逐渐成为了保险营销渠道的重点。中国首次尝试电话营销来自于2002年的友邦保险,之后招商信诺、中美大都会、中国平安、大地保险等也都纷纷加入到电话营销行列中。诈骗事件频繁发生,电话营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斥和限制。网络营销则是由保险公司在网上建立网站销售自己的产品,随着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种营销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交叉销售成为保险营销渠道的新生力量交叉销售营销模式已经被国内保险公司广泛运用/平安健康险、中国人寿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纷纷打破产险和寿险界限,交叉销售保险产品。如今寿险公司、财产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金公司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元化的保险公司格局正在形成。

四、财产保险营销渠道构建的建议

(一)健全多元销售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能够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多种多样的营销渠道才能够使得保险行业囊括多种需求的客户、建立多重形象的品牌文化,并且增加业务拓展的机会,提高经济效益。在国外,寿险营销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中介公司进行,也就是借助专业的公司和经济公司展开保险拓展业务。但是该种保险营销模式在我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相关的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没有充分体现出专业优势,从而导致我国保险中介营销渠道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扶持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规范中介机构的业务行为,健全多元化的营销体系。

(二)建立总人制考虑到以一司专属营销所带来的弊端和产生的种种问题,美国的保险公司对原来的保险营销体制进行了改革,创新地采取了总人制度。我国可以借鉴美国保险业的经验,成立独立的总机构,将保险营销主观和保险营销人员和原保险公司脱离开来,总人负责对营销人员进行招聘、培训,并且对其业务行为法律责任。同时,保险营销主管和营销人员在上有独立的选择权,可依其意愿选择要的保险公司,销售一家或者多家保险公司的保单。这种总人营销制度明确了权责,增强了增强了总人和营销员的责任感,并且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保险公司的开支。

(三)整顿营销队伍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有质量的营销队伍,推动个人向专业化顾问水平发展。提高保险营销人员准入门槛,拉动行业营销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改革相关考试,增加考试的含金量,设置严格的考试、录取制度。加强录取后期的营销人员培训,从法律、金融等方面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更新。建立起资格年检制度,考核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不合格的人员采取取消从业资格的措施。保险公司的各种营销渠道不都是完美的,各有优劣,因此不同的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营销渠道,发展出适合公司需求的营销模式,并且坚持多渠道并举,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综上所述,财产保险公司不同营销渠道各有利弊,考虑到如今保险行业营销渠道的现状,保险公司应当健全多元化营销渠道,建立总人制度,整顿营销队伍,建立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营销模式,并且坚持多渠道并举,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林初强 单位:中华财险温州中心支公司

财产保险探究2

1教学背景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邮)所在城市合肥被誉为中国的“呼叫之都”,在经历了1.0阶段的基础建设和2.0阶段的产业聚集之后,呼叫之都合肥迎来3.0的产业腾飞阶段。为配合完善呼叫之都产业建设,提速城市发展,合肥在区域内新建了两座呼叫产业基地———滨湖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和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内签约业务涵盖电子商务、呼叫中心、互联网、人才服务等多个现代服务业领域。巨大的发展契机,亟需大量具备相关职业技能和直接上岗能力的客服人员。安邮在此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地方和行业发展规划,对接合肥中国呼叫中心之都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需求,建立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电话营销”课程作为安邮电服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该课程对于培养客服人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提升表达技巧,掌握如何通过电话沟通探寻客户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向客户介绍并推荐相关产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现代电话推销实用技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还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电话推销的技能。[1]目前,“电话营销”理论课程主要是讲解概念和传授技巧,实训课程普遍处于学生模拟对话的传统练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确保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重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但这种教学模式枯燥无趣,缺乏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脱节,难以学以致用。[2]

2“双11”实践过程记录

2018年,为了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安邮经济管理系联合苏宁易购电商平台共同开展“双11”线上客服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苏宁易购“双11”促销活动为契机,让学生们在真实工作场景下深入了解、切身体验线上客服的工作内容。此次实践为期一周,时间集中在“双11”购物节前后。本次实践活动按照技能培训、线上工作、线下总结三个环节展开。技能培训环节,苏宁易购的老师来到课堂,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此次实践活动的工作要点,包括:如何接待和引导客户下单、核对店铺后台订单、回复客户对产品、促销、活动的咨询、修正客户需要修改的订单、转接各种售后问题等,讲解在线客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建议同学们做好心理建设,以饱满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中来。线上实践环节,学生们在输入法中导入专属话术,登录千牛软件,进入苏宁天猫旗舰店客服后台操作系统开始工作。客户的问题千头万绪、零星琐碎,线上不断跳跃的字符排山倒海般地向学生们涌来。学生们通过处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客服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能也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线下总结环节,学生们撰写“双11”实践总结报告以文字记录下实践内容、制作PPT课堂分享,畅谈经历感受,总结经验教训。此次“双11”线上客服实践活动,给学院电服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客服工作的内容,感受了客服工作的困难与压力,让学生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拥有了清晰的思路。

3“双11”实践活动的启发与电话营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1)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互补。探索与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学院将深化企业间合作,主动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从事电话受理业务,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电话客服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企业教师的培养以及手把手辅导,使学生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找到自身的差距。学生返校后,本专业的专任教师结合学生的实习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并且提炼出客户投诉、电话销售、压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技巧,最终实现理实一体化。实习过程中按企业的服务标准进行管理和考核。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了校企双赢,学生通过企业现行业务的学习和操作直接上岗工作,企业亦解决了用人紧张的问题,最终把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3](2)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与积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安排专任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老师通过对企业的状况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并将此代入课堂授课过程中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同时,依托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来。专业教师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状况。教师通过召开教研组研讨会,讨论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建议授课教师积极申报学院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以此为基础加强课程内容建设。(3)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首先体现在教材创新上。学院需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教学模式创新其次体现在教学环节创新上。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以技能为核心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综合运用问题启发、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和团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布置课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模式创新最后体现在实践环节创新上。学院已建设呼叫中心模拟仿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模拟真实的呼叫中心系统。电话营销课程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该系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的能力。

4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话销售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企业赢得更多客户和获取利润的现代销售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众多企业所采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互补,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与积累,教材创新、教学环节创新、实践环节创新,通过教学与实践的双向发展,全面提升安邮电话营销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作者:纪辉 汪芳 单位: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财产保险探究3

1引言

电话营销(Telemarketing)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而萌生的一种运用电话配合,以高效率的双向沟通方法直接与目标客户接触、沟通并展开促销活动的直销方式。作为一种销售渠道,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地域性和应用性覆盖广的优势。因此,电话营销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重点考虑的营销手段之一。随着生产力高速发展、商业模式迭代进化,作为传统营销手段,电话营销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冲击下遭遇了很多挑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电话营销企业的经营现状,论文分析了电话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电话营销的改革策略及改进措施。其目的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根据市场现状提炼出电话营销策略和执行技巧,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最终目的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电话营销的现状和问题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影响下,直播、短视频、社群、微信、微博和APP等众多的新媒体营销手段在渠道推广和知名度宣传上为电话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都离不开电话营销。首先,这归功于电话用户基数庞大,目前全国手机(电话)用户量超10亿;其次,电话沟通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地域性和应用性覆盖广的优势;最后,电话营销在客户挖掘、咨询答疑、洽谈细节、促成成交等营销环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电话营销在企业经营中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被广泛利用,但是由于缺乏监管,很多个人信息在被滥用,因此,导致大部分客户对陌生号码的警惕性越来越高,这为电话营销的开展增加了难度。本文针对佛山市电话营销行业现状向电话营销从业者发放了问卷调查,发出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数据显示,受访的电话营销从业者平均每天约有40%的外拨营销电话能够接通。其中,90%的电话在营销从业者在自我介绍后便遭遇客户挂断;即使听完企业和产品介绍,绝大部分客户会表示对产品不感兴趣或不需要;更有少量客户对产品甚至销售人员的销售意图表示怀疑。除了外在环境因素,还有以下内部因素导致电话营销的开展屡屡受挫。

2.1目标客户定位模糊确定目标客户定位、收集整理资源信息是电话营销的前提条件。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当下,企业虽然可以获得大量的客户资源,但是不少电话营销从业员由于缺乏精准的目标定位和深入的信息挖掘,导致在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时产生许多问题,甚至在刚拨通电话时就遭到挂断电话而损失了潜在客户。

2.2电话营销流程缺失完善的电话营销管理流程是促成成交、提高销量和业绩的关键。针对客户的不同反馈信息,电话营销从业员可以根据电话营销管理流程执行合适的营销步骤。例如,面对具有较高的信任度的老客户,电话营销从业员通常在了解客户的购买需求之后就可以进行促成成交。但是,当从业者面对信任度不高的新客户或者是仅仅只有一些意向的潜在客户时,就需要依次完成话天地、挖需求、树标准、抛卖点等环节提高客户兴趣,进而促成成交。然而不少电话营销从业者由于缺乏电话营销管理流程知识,不懂得把握客户需求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导致销售进程和售后管理一筹莫展。

2.3客户信息泄露频发诚信经营、顾客至上是开展电话营销等商业经营活动的根本。但是,近年由于电话诈骗、客户信息泄露等问题频发,电话营销一度受到市场的诟病。部分企业、机构和电话营销从业者为了蝇头小利出卖顾客的信息,让一些诈骗团伙有机可乘。对于频繁发生的信息泄露和诈骗电话,让客户因不胜其扰而排斥电话营销行业,甚至直接拒绝挂断。

3电话营销的改革发展策略

鉴于“互联网+”背景下电话营销现状,本文探索几点策略,旨在解决上述电话营销实践应用问题。

3.1善用大数据库,精准化营销在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风口下,电话营销的前提是客户资源的搜寻和挖掘,精准目标客户,电话营销自然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电话营销改革升级可以利用互联网协同合作等方式获得批量的客户数据,然后通过数据模型建立精准的客户资源库,随后按照MAD模型将客户划分为高意愿高金额、高意愿低金额、低意愿高金额、低意愿低金额四个群体,从而建立精准化客户营销的大数据库(MAD模型,即通过Money可支配金额、Authority可决策程度、Desire对商品渴求程度三个维度衡量某客户的成交可能性)。

3.2规范营销流程,专业化服务电话营销仅能通过语音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电话营销从业者失去了面谈客户时察言观色的机会,也限制了他们的沟通谈判的能力。因此,电话营销从业者需要规范的电话营销流程,既能指引其销售执行流程,提高职业技能,同时,通过规范销售流程、工作细节和注意事项,保证了电话营销从业者的职业素质。3.3结合“互联网+”,拓展“云”营销把握大数据兴起的互联网风口,广泛收集用户信息,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精准化客户分析,根据企业核心产品和目标客户的特征与共性,找到并锁定精准客户群体,利用新媒体信息手段对不同用户进行对应的新媒体“云”营销。

4电话营销的改进措施

4.1售前准备①资料收集。用户信息的采集来源于广泛的互联网共享信息,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内部数据(自建用户数据库、资料库等)、外部数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等)、移动数据(手机应用分发平台等)、网站数据(资料库、模板库等)、行业报告数据(艾瑞、易观智库)、测评报告(360研究学院、百度开放服务平台等)、专业人员分析数据(个人博客、用户首页等)。②资料整理。电话营销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要整理相关的资料,包括公司信息(市场环境、国家的政策、经济水平等)、产品信息(产品种类、功能、优劣势等)、对手信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客户信息(该类销售的实际案例等)。③心态调整。只有电话营销从业者前期准备充分,从容对答客户,凭借专业形象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在销售中占尽先机。从业者还应提高职业素质,保持职业涵养,严谨面对所有客户。

4.2营销流程设计好营销脚本是进行在正式电话营销的开端。完整的营销脚本有利于指导电话营销从业者流畅地执行营销流程,提高成交率。以下是电话营销脚本的十要素:①开场白。在电话营销中,信任感和专业度从开场白就开始建立了。开场白,即简洁明了地进行开场自我介绍,完成相关的事项说明,表明来电目的。常使用“因为……所以……”句式作为开场白的模板。②话天地,即与客户进行沟通,核对客户基本信息,了解客户背景资料。重点在交流过程中借助倾听、引导、同理、赞美、微笑、提问等沟通技巧,收集并总结客户的重要信息。③挖需求,即利用SPIN提问法挖掘客户存在的痛点,以便后续切入服务。SPIN提问法包括:SituationQuestion情况型问题,背景询问,发现问题点;ProblemQuestion难点型问题,问题询问,针对问题点,发掘潜在需求;ImplicationQuestion隐喻型问题,暗示询问,强化问题严重性,激发潜在需求;Need-PayoffQuestion需求-代价型问题,需求确认询问,交易达成。如果客户没有需求,就通过交流沟通进一步挖掘需求,甚至创造需求。④树标准,即为客户说明产品标杆,树立产品质量标准,根据自身产品优势重塑客户的对于产品的衡量标准,为下一步产品推广做准备。⑤抛卖点,利用FABE介绍法,即通过Feature特征、Advantage好处、Benefit价值、Evidence证据四个观点层次介绍产品,重点根据客户具体背景情况和痛点需求来展开,层层递进地为客户介绍不同方案,放大产品独特的卖点。⑥试缔结,即电话营销从业者通过沟通尝试与客户缔结成交,判断客户常熟度,试探客户的成交意向。⑦除异议,即通过倾听—同理—澄清—陈诉—要求的异议处理技巧,耐心地对客户异议进行收集、整理和解除客户对产品服务的疑惑。⑧再缔结,即再次尝试缔结成交,引导客户成交,挖掘并解决客户对产品服务的隐藏疑虑。⑨上促销,即通过重申产品服务稀缺性,抛出其利益点,提供额外优惠,为客户立刻成交提供充分的理由。⑩留作业,即铺垫下次联系理由,为下次跟进做好细节准备。

4.3售后管理

4.3.1数据整理分析与系统汇总在结束一次电话营销流程时需要及时进行信息记录,为下次电话回访或者二次营销做好准备。客户信息数据库不仅可以记录每个客户的背景情况、营销目标和营销进度,而且可以从中记录客户社会关系(包括有关企业关系、投资人关联、地点关联或是行业关联),所有的数据整理分析和系统汇总是电话营销售后不可或缺的部分。

4.3.2回访跟进与客户关系管理电话销售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营销手段,需要长期积累。每次的电话回访都在加固与客户的关系,循序渐进,层层渗透都是为最后的成交做铺垫。所以每次电话回访都需要结合数据库资料去了解该客户的销售程度,挖掘需求痛点,激化痛点矛盾,释放其需求与欲望,利用前期已经做的各种铺垫,进行深度的电话回访,进一步促成最后的成交或者二次销售。

4.3.3“云”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仅靠手机和固化音频通话,深度面谈交流缺乏、客户信息泄露频发、不法电话诈骗层出不穷是影响客户对电话营销信任的缺陷,也是电话营销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想要建立长期信任、打造顾客忠诚,需要结合“互联网+”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社群、短视频、直播、APP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云”营销,旨在建立、维护、稳固客户关系管理。例如,组建微信群进行客户管理,既能为电话营销从业者带来客户群体管理的便利,又能组织客户在相同的客户群体之间分享客户体验、交流客户心得、解答产品疑问,提高和强化客户体验,形成一个不断加深品牌产品忠诚度的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通过共同的客户身份建立起人脉圈,形成自运行的新媒体生态。

5结语

电话营销作为传统营销手段的一种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冲击下面临众多挑战。本文根据“互联网+”背景下电话营销企业的经营现状,总结出电话营销目标客户定位模糊、电话营销流程缺失和客户信息泄露频发等问题,并且以此探索善用大数据库,精准化营销;规范营销流程,专业化服务;结合“互联网+”,拓展“云”营销等电话营销改革策略和改进措施。其目的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为电话营销课程教学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最终目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忠才.企业电话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19(23):60+62.

【2】陈亚丽,王崇梅.浅析电话营销流程[J].消费导刊,2018(4):70-71.

财产保险范文第5篇

摘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融合是汽车保险人才培养的指针,但培养体系的不完善致使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为能达成“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沿着“体系设计、文化引领、课程筑基、活动助进、以赛促练”的五维建设路径,并通过成果评估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建设路径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1],这些能力是维持学生竞争优势地位的关键。基于出口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所学专业对应产业链中的各类人才需求。汽车保险产业链的出口非常广,既有产业链前端的汽车厂商、汽车销售商、保险中介公司,产业链中心的财产保险公司,也有产业链后端的保险公估公司、汽车修理商等各类保险服务公司。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多重选择性,各大高校并未将汽车保险单独设置为一个专业。一些应用型本科学校设置了汽车保险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相关的课程群;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较散。为达成汽车保险相关岗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无缝衔接。但二者教学活动不系统、因师资队伍不足致使第二课堂指导跟不上、直接对应汽车保险方向的专业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汽车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不理想[2]。汽车保险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连续的累积过程,即需要多次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加深,实现能力的层级推进。山东交通学院2002年开设了车辆保险与理赔专科专业,2005年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设立了汽车保险专业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改革和教学评估,不断优化汽车保险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了沿着“体系设计、文化引领、课程筑基、活动助进、以赛促练”的五维建设路径,开展高质量的汽车保险创新人才培养。

1体系设计

集合多方优势资源,提出“学科+平台+协会+企业”助力的多元融合育人机制[3],联合企业专家,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队伍。打造“引企入校+引学入企”的汽车保险产业链平台,将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与项目研发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岗位胜任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创新链,助力创新创业大众化。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自我成长”的系统化育人体系,保证汽车保险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质量[4]。综合考虑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培养定位,共同确定汽车保险第二课堂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路径和校企合作具体内容分工等,其中包括共同对汽车保险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能力达成度进行研讨、第二课堂中汽车保险能力提升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形成一个系统地、注重实践的汽车保险人才培养体系。在对专业设置的第二课堂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需求,有针对性设置汽车保险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论坛、主题讲座等多形态的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汽车保险行业的平台,同时能为学生提供与企业专家零距离沟通的机会,增加学生对该行业的喜好值,以期他们能通过更深入的认知和训练,逐步全面提升各类能力。并通过不断优化,逐步形成活动品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综合考虑能力递进、不同学期知识深度、活动多重选择性以及学期均匀分布的需求,提出了汽车保险第二课堂教学阶段性设计的思想,如表1所示。

2文化引领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认知水平、能力达成难度,建设“四位一体”汽车保险文化环境。与其他能力培养的类似,汽车保险核心能力的养成也是层次逐步推进的,由了解行业与岗位需求到胜任岗位工作,由服务流程再现到技术优化创新。分阶段性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加深技能的学习实践,最终促进学生汽车保险素养水平的提高。“四位一体”汽车保险文化环境是指,以全国鲜有的汽车博物馆为认知启蒙,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时刻感受汽车文化熏陶;利用在线模式打造“汽车保险”文化长廊,解读汽车保险的起源、行业实事和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以优势鲜明的校办产业为后盾,激发学生钻研汽车保险事故、还原事故真相的兴趣;以校外实习基地为补充,让学生坚定投身车险行业的意愿和为之奉献的热情。同时,按“工作机制提出-管理制度保障-工程团队组建-实践体系构建-实践标准制定-教学达成评价-培养持续改进”路线,完善体系建设。

3课程筑基

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汽车保险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做好课程群设计和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是后续开展汽车保险创新创业实践的关键。“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是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兼顾车险研发、销售、理赔多种业务需求。图1展示了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汽车保险方向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情况。图1中最里层为核心课程组,以汽车保险与理赔、保险经营与管理两门课为核心课程。中间层是结合汽车保险的鉴定评估、承保等核心业务以及产业链上的岗位需求设置的课程。最外层为基础课程群,是中间层相关课程的前续课程。完成课程群设计之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确保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课程特点,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互动交流能力的锻炼[5]。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可以设计多条学习路径,供其选择,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深入研究汽车保险行业知识。

4活动助进

在汽车保险第二课堂实践体系中,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安排不同主题的优秀校友讲座,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完善汽车保险德政教育,关注汽车保险的技术热点、发展瓶颈和前沿知识等内容;举办汽车保险创新创业论坛,推介汽车保险业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启发学生追求创新创造的决心;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具有特色的活动是汽车保险创新创业论坛和水淹车汽车救援技能专项培训。汽车保险创新创业论坛以“科技创新、模式改变、服务提升”为主题,从科技引领行业转型、创业实践经验分享和人才培养储备等角度,直击汽车保险行业发展的痛点,深度探讨保险科技发展及应用,共同探索车险承保端的主动防控和一键投保、车险理赔端的智能查勘定损模式、服务企业减损降赔手段等创新发展之路[6]。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保险服务公司等组织机构专家齐聚一堂。将企业丰富的案例、项目和前沿的业务知识引入学生培养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为助力每年暑期降雨所带来的大量水淹车辆损失和人员伤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联合保险公司、汽车救援公司等单位,利用各单位的专业优势,对有汽车、机械、交通等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免费培训水淹汽车救援技能,以应对水淹灾害的来临。这些学生了解汽车结构,乐于救援服务,再加上专业的培训,就能作为专业人员志愿投入社会救灾大潮中,为社会防灾减损贡献高校学子力量。培训项目涉及拖车救援、人员心肺复苏等技能训练、水淹车排水技能训练、保险公司的水灾应急处理方案等实用技术。

5以赛促练

通过铺设真实的竞赛环境,或者模仿虚拟的竞技平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紧迫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检验实践能力[7]。采取“四周综合训练+一周技能大赛”的模式,以保险行业的职业技能大赛为指向。学院自2016年组织第一届汽车保险职业技能大赛开始,已连续组织五届大赛。侧重多学科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多问题的层次递进,拓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深度。比赛设置复杂综合实践项目的考核,有效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汽车保险知识体系。赛前有核心技能的实训指导,逐步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了确保训练的质量,大赛委员会制定了汽车保险技能训练的教学大纲、训练安排、技能大赛安排、技能大赛的试题库等。每年赛事结束后,会召开研讨会,讨论实训项目设置、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改进。经过系统的训练+竞赛,学生能快速成长,不仅能主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能充分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及自我管理能力[8],并为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的保险行业就业岗位提供基础。

6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持续改进,我校践行的汽车保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学生的培养质量离不开系统的规划设计、教师的悉心指导。为此,汽车保险教学团队也不断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如共同承办公司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共同编制教材、相互提供技术支持等,始终保持自己战斗在行业最前沿。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借助网络寻求合作高校,共享在线资源、共谋课程建设、共建课程内容等。

作者:李方媛 赵长利 姜坤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财产保险范文2

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收入大幅升高,物质生活丰富后进而越发关注自身的财产、人身安全。在此契机下,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也驶入了快车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财产保险公司想要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控制好赔付成本、销售成本、人员成本、业务管理等各项支出,以期减轻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与经营压力。当前,由于财产保险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且仍有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对成本费用控制经验不足,成本管控的效果不佳,导致除头部公司外,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均出现亏损,这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一、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

(一)使财产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增长的放缓、全球疫情的蔓延,以及银保监会推进综改的实行,传统的财产保险出现了整体增速下行的态势,再加上外部资本介入、车险业务占比过高恶性竞争、非车险市场早已进入“红海”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盈利面进一步收窄。行业加速分化,除头部四大家外,其余财产保险主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账面亏损,行业流行语“大潮退去后谁在裸泳不言而喻”,行业也进入出清转型阶段。财产保险公司为了盈利、为了存续,开始正视成本费用管控。

(二)使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有效降低综改后我国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极多,除外部环境风险以外,还有产业风险,如新车市场销售下降、落后企业出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降低、民间投资不足、社会信用违约事件等,更有经营管理风险,因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其本身对于风险的选择、分散和手续费等的配置能力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年出现的“P2P”踩雷事件,前期累计损失20亿元,未了的责任余额达到22亿元,直接导致其偿付能力骤降到–41.5%,主体信用等级由A也下降到了“A–”。同时,在财产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中,随处可见成本费用的影子,如果财产保险公司缺少科学合理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就会在无形中增添了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所以,成本费用控制的开展,不仅能为财产保险公司的运营提供支持与辅助,也能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防控与应对水平。对财产保险公司而言,成本费用控制的推进,能够重新梳理财务管理秩序,让财务管理流程更加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更加规范,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在财产保险公司的运营环节,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控制好经营成本。

(三)使财产保险公司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成本费用控制是财产保险公司日常经营的关键环节,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构成相对复杂,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影响到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体运营,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尤其是我国在进行综改后经济进入下行发展阶段,促使保险行业出现了极为明显的经营成本上升现象。过高的车险业务占比及外部资本的强势进入,促使保险行业经营成本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盈利能力逐渐下降。因此在虚弱的资本市场叠加下,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堪忧。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人员而言,成本费用控制的推进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帮助财务人员及时转型,财产保险公司也能降低出现人为失误的概率,在无形中降低不必要的风险。[1]

二、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成本费用控制意识保险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可以说财产保险公司的后续发展与日常运营都是围绕着保险业务开展的。但在当前阶段,仍然有部分财产保险公司没有及时更新成本管理意识,盲目扩大保费和市场份额。盲目上调保费指标的价格竞争行为,不仅无法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出现混乱,对成本费用支出情况了解较少,会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财产保险公司落后的成本控制理念,以及盲目扩大市场份额、调高保费指标的决策,让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逐渐远离了保险的本质,致使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而站在岗位配置的角度上分析,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精算岗位严重不足,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水平。[2]

(二)业务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完善的业务成本管理制度,制约着当前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首先,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力度普遍不足,也缺乏开展成本管理的基础环境;其次,在实际经营工作中,财产保险公司对成本管理工作不够关注,没有及时认识成本管理的价值;最后,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发迅速,但仍有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实现财务信息共享。有关成本管理的信息无法第一时间共享,不能为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与决策提供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财产保险公司没有发挥出成本管理的优势,从长远角度看,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三)缺少成本费用控制人才成本费用控制对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与职业素养都有一定要求,但现阶段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缺乏成本管理的专业人才。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人员,对自身的专业要求较低,缺乏吸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意愿,在实践中缺少主动运用专业技能的精神。财产保险公司也缺乏对成本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的意识,缺少完善的成本管理培训规划,考核制度存在明显缺陷,种种因素也在不断打击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学习热情。此外,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部门,日常沟通相对较少,对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控制信息了解相对滞后。

(四)缺乏完善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因此在开展成本费用管理工作时,缺少成本费用控制的方向性,工作人员开展成本费用管理较为随意,降低了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质量。越来越多的财产保险公司提高渠道成本,却忽视了成本费用控制的开展。在开展成本费用控制时,财产保险公司没有深入各个领域当中,成本费用控制缺少精细性。此外,信息化系统没有及时引入成本费用控制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财产保险公司在成本控制效率低下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承担了较多隐患,可见完善成本费用控制信息化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三、加强财产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控制的策略

(一)对成本费用控制理念进行加强当前阶段,财产保险公司的员工和领导对成本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领导发挥出带头作用,主动了解与学习成本管理,并对员工加强成本管理培训,帮助员工强化责任和成本意识。在财产保险公司上下齐心的影响下,成本管理思想得到宣传,员工也能积极参与成本管理的讨论。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员工,必须形成成本意识,才能将成本管理制度贯彻到各个环节和层级中。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运作会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乃至每个员工都有造成成本过度支出的可能,因此帮助员工树立成本管理意识与素质,就是财产保险公司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财产保险公司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帮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节约成本的意识。当然,成本管理制度的构建,也需要配合对应的激励制度。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构建完善的审批制度,非成本管理部门不能掌握审批权,审批制度构建分级结构,各部门主要领导享有成本管理的审批权。在成本管理审批环节,应当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上,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并作出审批。结合已经设定好的成本支出预算,对超出预算范围的成本展开严格的调查,分析超出预算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审批工作。只有严格的审批才能确保成本支出的合理性。成本管理部门定期核算成本支出,并开展综合考评活动。而有效的激励制度需要根据财产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构建,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激励作用,获得更明显的激励效果。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尝试应用责任制,将公司的成本预算目标逐步细化,进而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员工的指标中,员工的指标完成度将影响薪资,用成本绩效工资的方式激励员工。如每月考核员工的成本控制指标,根据员工的指标完成情况,适当给予奖金、实物等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针对不达标的部门或员工,可以适当予以惩戒、批评。奖励不能局限在物质奖励上,可以尝试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给予员工双重激励。在企业文化中贯彻激励制度,让激励制度成为企业的一部分,甚至是财产保险公司的核心,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激励效果。

(二)完善业务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精准测算出财产保险公司的服务效果与成本关系,为后续经营与决策提供支撑,保障财产保险公司服务费用的运用效能。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所以成本管理的贯彻落实,必须保障财产保险公司能够盈利,至少确保能够盈亏平衡,即将盈利作为财产保险公司开展成本管理的底线。如将财产保险公司的年度成本预算作为底线,在范围内合理规划与管理各种成本支出,在确保企业盈利的前提下做好成本控制。成本底线管理的实施,让财产保险公司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潜力,也确保了价值贡献的提升。结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资源。如在确保财产保险公司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减少经营情况较差部门的资源分配,有重点地做出资源分配规划,进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模式的构建。[3]另外,财产保险公司应该与行业整体下行态势相结合,针对本行业新兴风险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自身服务能力和承保能力的提升。财产保险公司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对成本费用控制和创新的边界进行明确,从而对制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于思想、技能两个领域,帮助从业人员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财产保险公司需要明确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人才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重要资源,结合公司的运营方向与目标,制订合理系统的人才培训计划。立足于财产保险公司成本控制队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训,让培训能够落到实处。对培训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吸收先进的成本管理内容。[4]如结合当前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越发深入的大环境,财产保险公司需要着重培训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成本管理信息化技能,确保从业人员保持先进性,进而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同时,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部门要及时开展沟通协作,让财务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人力资源部门要及时了解公司的成本费用情况,招聘符合公司条件的专业人才,让人才招聘更有针对性,也能让更多具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人才,参与到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工作中。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人员,对自身的工作性质与价值要有深入了解,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身,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发挥出自身能力的同时承担应有职责,才能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质量。另外,财产保险公司应该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合理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利用人才加强自身对智能数字格网、物联网、AI等技术的应用,实现自身产品和成本控制的优化,促进自身成本费用控制效果不断提升。

(四)实现精细化的成本费用控制由于财产保险公司涉及的保险类型及工作环节较为复杂,成本控制必须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多个角度开展,才能实现零漏洞。首先,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利用标准法合理划分各个成本项目,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可以根据成本支出的目的进行划分,具体可以分为销售成本、理赔成本、运营成本、税收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等。其次,在事前成本费用控制阶段,财产保险公司需立足于实际运营及成本支出情况,合理设计事前成本控制计划,结合成本费用的类型进行分配与控制,如对于理赔成本来说,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完善理赔程序,避免不必要的理赔成本支出;对于税收成本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强化税务人员税法学习、优化税务筹划等措施得以实现;对于销售成本来说可以通过加强销售成本预算管理、控制广告方式的措施加以控制;对于运营成本来说,财产保险公司可以从降低能源消耗、提升工作效率、精简人员方面入手;对于行政管理成本,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制定个人成本定额、集中管理等措施,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必然能够有效提升成本费用控制整体成效。再次,财产保险公司的事中成本费用控制阶段,需根据各个项目的年度成本支出预算进行核算,保证每一笔成本支出都合理精确,避免出现成本支出浪费等问题。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人员也要及时监督管理,让成本费用控制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最后,财产保险公司的事后成本费用控制,需要结合各部门、员工的绩效指标,做好成本费用的预算审查,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找到对应的部门、员工,及时处理并解决。

(五)结合行业规律进行合理运营成本费用控制并不是闭门造车,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管理能力,也要结合当前市场环节及保险周期等因素。尤其是车险综改后,行业车险经营进入亏损下行期,COR整体上升至99.6%,特别是中小公司COR全面破百,各家纷纷打出过紧日子的牌。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更应重视成本管控。财产保险公司的运营也需要提升集约化水平,具体的运营环节必须实现精细化,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资源分配合理性以及成本控制水平。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中,财产保险公司想要持续发展并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处理好成本控制、工作效率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这也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四、结束语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为财产保险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加剧了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压力。为此,需要财产保险公司及时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做好成本费用控制,解决当前成本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做好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与成本控制,平衡好成本控制、工作效率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财产保险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

作者:游艺 单位: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

财产保险范文3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积极响应,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方案,陆续组建成立了多个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性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对各地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扩大就业、保障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看到积极一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地方法人保险公司经营生存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隐患。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官方网站各保险公司年报披露信息发现,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存在大面积亏损的共同特性。《意见》第二十四条指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防止风险积累,防范风险跨行业传递。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也要求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本文基于此前提,对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状况开展研究,探索提出扭转亏损局面的政策建议。学界普遍认为,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遵循“三平五盈”的规律,即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三年后能够收支平衡,五年之后能够逐步盈利。为此,本文选择“若干意见”当年至2016年之间成立经营年度满五年的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作为样本,样本公司为:恒邦财产保险、华海财产保险、合众财产保险、燕赵财产保险、中路财产保险、久隆财产保险、珠峰财产保险、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海峡金桥财产保险9家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选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两家全国性大型财产保险公司作为对照样本,研究其经营状况与盈利状况。

一、样本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局面

保险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保费收入与投资收益两部分构成。与寿险公司不同,财产保险合同主要为一年期相对较短,所以财产保险公司营业收入主要为保费收入。9家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2018~2020年3个会计年度保费收入合计为220.92亿元,投资收益为16.62亿元,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5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2家全国性大型财产保险公司2018~2020年3个会计年度保费收入合计为1.19万亿元,投资收益为0.11万亿元,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24%。可见,无论是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还是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占比均不大。为此,本文采取剔除与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相关性较低的投资收益,以剔除投资收益的税前营业利润为研究指标。从表1看出,除久隆财产保险外的8家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8家保险公司”),在2018~2020年3个会计年度,承保业务全部出现亏损。(表1)

二、亏损原因探究

通过阅读公司年度披露报告,笔者发现大部分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都有将车险作为主要险种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如表2所示,“8家保险公司”大都将车险作为主要经营险种,除了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车险收入相对较低外,其他公司车险收入占比大都超过了60%。(表2)

(一)定性分析。通过实地访谈个别财险保险公司发现,这些保险公司成立时从人保、平安、太保等全国性保险公司大量引入经营与管理人才,这些人员对业务熟练、操作相对简单的传统险种如车险更为得心应手,所以大都将车险作为了主要经营险种。但将车险作为主要经营险种带来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大多数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之初都面临着扩大市场份额的第一任务。2015年,原保监会印发《保监会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保监发[2015]18号),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商业车险费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财产保险公司费率厘定自主权。这使得以车险为主要险种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车险市场可谓是一个红海市场。初出茅庐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不得不与人保、平安、太保等传统全国性保险公司正面竞争。然而,广大车主由于习惯了在传统保险公司购买车险,且传统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多,服务相对更优,所以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为了竞争,只能采取价格战、提高代销机构佣金等手段来取得市场。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实施车险综合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实施,车险总体保费略有下降,车险保险责任却大幅提升,使得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为了快速提高保费收入,大都采取向市场更小的地市县、或向没有地域优势的地方跨省不断增设分支机构,以粗放型模式来实现增长。这样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导致车险业务不能实现盈利,如表3所示;二是导致业务与管理费、佣金与手续费支出大幅增长,增速接近或超过保费收入增速,由于费用总体规模大于保费净收入,在增速相当的情况下,机构扩张带来的是边际不经济,如表4所示。(表3、表4)

(二)定量分析。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将“车险/保费收入”指标与“(业务管理费+佣金手续费)/保费收入”两个指标计算相关性发现,两个指标相关系数r值高达0.84,呈正相关。说明车险占比越高,保险公司费用开支占保费收入比例越高。开展车险业务从赚取利润的角度来看,并不划算。

三、赔付支出、费用支出与保险结构分析

本文设计“赔付支出/保费收入”“(业务管理费+佣金手续费)/保费收入”两个指标,分析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与全国性保险公司之间的经营差异,研究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的主要原因。(表5)正态分布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自然界、人类社会经济、心理和教育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形式分布。保险赔付、费用开支都是建立在大量随机事件基础上的经济数据,通常也应当服从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横轴区间(μ-1.96σ,μ+1.96σ)内的面积为95.00%,即变量落入区间的概率为95%,若某数据未落入区间,可以认为该数据有显著性差异。为此,以下的研究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检验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第二步判断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对于“赔付支出/保费收入”这一指标,剔除显著低的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久隆财产保险两个数据后,进行Jarque-Beratest,显示以0.71的高概率无法拒绝原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赔付支出/保费收入”这一指标以95%的概率分布在(0.58-1.96*0.06,0.58+1.96*0.06,)即(0.46,0.70)区间内。而久隆财产保险公司、新疆前海财产保险公司显然不在该区间,究其原因是因为久隆财产保险公司以企财险为主营业务,占比接近100%,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虽然车险也是主要业务,但是占比远低于其他财产保险公司,2019年车险甚至不是该公司第一大险种。可以推测,保险公司大小程度不是决定“赔付支出/保费收入”的关键因素,决定该指标的关键因素是保险产品结构。即使人保、平安这样的全国性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车险占比较高使得赔付支出也较高;相反,如久隆财产保险公司就因为能专业化高水平的运作单一保险产品,使得赔付率较低。对于“(业务管理费+佣金手续费)/保费收入”这一指标,剔除显著低的久隆财产保险数据以及显著高的合众财产保险后,进行Jarque-Beratest,显示以0.84的高概率无法拒绝原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业务管理费+佣金手续费)/保费收入”这一指标以95%的概率分布在(0.60-1.96*0.06,0.60+1.96*0.06,)即(0.48,0.72)区间内。而久隆、人保、平安不在该区间内。可以推测,影响费用与佣金支出的主要因素是保险结构以及是否为全国性大型保险公司。在无法成为全国性大品牌保险公司的前提下,对于地方法人保险公司而言,最务实的做法是改善产品结构,收缩战线,降低费用。

四、政策建议

(一)立足于小而精专,谨慎进入车险红海市场。久隆财产保险同样为该时间段批准设立的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但是其近三年都能够实现盈利。主要原因就是该公司避免了踏入车险的红海市场,专心拓展企财险领域,由于无需广铺网开展同质化竞争,该公司设立五年多以来尚未开设分支机构,做到了赔付率、费用率双低的优秀经营业绩,完美地阐述了小而精、小而专的特色。另一方面从全国性保险公司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即使人保、平安这样的全国性巨无霸财产保险公司,车险承保税前利润率也仅2.46%,可谓接近盈亏平衡点。对于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没有人保、平安这样的品牌效应以及管理水平前提下,盲目进入车险市场与全国性保险公司竞争无疑是处于非常劣势状态,极易形成分支机构数量、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盈利能力降低、亏损逐步扩大的死循环。

(二)立足于当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强保险产品、服务、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市场主体差异化竞争、个性化服务。“若干意见”还提出要运用保险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政府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应将公司战略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与地方党政沟通,创新区域性、特色性、地方保险产品,主动对接承担政府公共服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展壮大保险公司,实现良性循环。

(三)立足于股东与关联方,发挥裙带优势。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大都由地方国有企业、重点企业等众多实力强大的企业发起组建,股东及其关联方涉及行业广泛。建议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对关联方企业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为关联方企业设计专业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依托于关联企业及其职工的广大社会关系网络开展车险,定制化、集团化的短期健康险、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避免通过打价格战、佣金战、网点扩张战与全国性保险公司竞争。

(四)立足科技创新,推进互联网业务。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现产业数字化改革。保险公司业务很多都可以实现数字化运营。保险业务电子化利用网上载体提供保险服务,能够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即便是在地广人稀的农村也能够实现普惠保险服务;线上化金融服务,可以大量减少实体服务网点,降低往返交通与人力成本,实现高效率与低成本。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结合新兴的人工智能,能够及时采集分析客户的多维信息,通过构建大数据智能化保险风险分析模型,接近实时地对保险风险开展评价,突破传统保险风控模式下的信息更新不及时。

(五)立足优质客户,加强成本管理。从上文分析发现,导致保险公司亏损的两大主要原因为赔付率较高以及费用率较高。从这两个亏损点出发,一方面降低赔付率。赔付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为客户质量较差,据了解,地方法人财产保险公司为了提升业绩扩大市场份额,有承保风险高发或者信用水平较差的低质量客户情况,这间接导致了赔付率较高,为此应严把客户质量关。另一方面要设法降低费用率,压缩手续费佣金比例,减少低效率的实体网点,通过放弃部分边际不经济的市场份额来降低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郭艺.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困境及对策———以燕赵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保定:河北金融学院,2019.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J].上海保险,2014(11).